现在,我们应关注流动人口教育水平提高后的收益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还与社会的公平性等多重议题紧密相连。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这一现象与社会进步和政策的推动密不可分。教育越来越普及,使得更多流动人口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比如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不少流动人口不仅在城市里打工,还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历。此外,数据显示,在各城市中,大学生在流动人口中的比例也在稳步上升。这对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至关重要。同时,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流动人口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途径也变得更加多样。
本地劳动力与流动人口收入对比
过往的研究表明,流动的劳动力通常比未流动的劳动力收入更高。例如,孙三百在2015年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技术发现,流动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比未流动者高出44.34%,特别是跨城市流动的人比在同一城市流动的人收入更高。这表明,流动本身对提高收入是有帮助的。不过,不同城市级别间的情况有所不同,大城市中的劳动力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酬,比如北京、上海等地,那里的大型企业众多,提供的薪酬也更为优厚。
不同城市规模对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影响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王俊(2021)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具有相同教育背景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在大城市能获得更高的薪酬。这些大城市拥有众多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如深圳的某些科技园区,汇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吸引了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回报。然而,四线和五线城市的相关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在这些城市,流动人员和本地劳动力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并无明显差别。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企业规模等其他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户籍性质的影响
根据户籍性质分析,城市和农村户籍的本地劳动力在高等教育上的收益并无明显区别,也就是说,户籍类型并不左右本地劳动力在高等教育上的额外收益。然而,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城市间流动和城乡间流动的人口,其高等教育收益分别提高了15.5%和27.2%。特别是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并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收入回报率提升幅度要远超本地劳动力。
模型的回归分析结论
模型5的数据揭示,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力的交互影响系数为0.261,这一数值在1%的置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意味着流动人口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回报率比本地劳动力高出26.1%。这一数据点尤为重要。观察交互影响系数,我们发现,相较于本地户籍劳动力,跨省流动的流动人口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回报率更高,在全样本中平均高出35.2%,而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这一回报率最高可达36%。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细致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力在高等教育回报率方面的实际差异。
结论和启示
总体来看,流动人口的高等教育收益比本地人高出26.1%,这说明高等教育对流动人口来说,是提升收入的关键。不同城市规模下,这一现象各有特点,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匹配效果更好,教育收益更高。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这些发现值得关注。比如,企业在招聘和薪酬设定时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城市在引进人才时也应考虑这些差异。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感觉我们国家的薪酬制度是否应该更多地参照高等教育带来的收益等研究成果来作出调整?欢迎发表你的看法,参与讨论,给我们点赞,也请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