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为师”的研究理念
我在研究时更倾向于采用“从生活到纸张”的方法,即以现象为师。然而,在研究初期,阅读论文并积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不容忽视。以中财心理系为例,尽管该系鼓励研究现实和人性问题,但我们都明白,前期积累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只有充分积累,后续以现象为师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
中财心理系始终坚持两点:一是关注现实问题,二是探究人性的根本。这种做法合情合理,因为只有立足于现实,深入人性,研究才能贴近实际,更容易取得成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们会更加重视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沉浸在理论之中。
经济学对心理学研究选题的启发
经济学深入分析了各种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众多启示。众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都可以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找到其起源。以阿希的从众行为研究为例,起初被视为一个纯粹的社会心理学课题,但随后却与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紧密的关联。
各个学科为了突出自己的特点,有的称之为行为经济学,有的心理学专家则称之为经济心理学。但实际上,他们的研究内容有很多是重叠的。消费行为学既可以被视为经济心理学的分支,也可以看作是行为经济学的分支。它主要关注消费领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很好地展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行为经济学与经济心理学的异同
行为经济学家通常拥有经济学知识,他们在研究初期与经济心理学的思路相仿,但在实际的研究方法上会走向不同的路径。这一点表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研究方法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发展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们在研究内容上的众多交集。它们彼此学习,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前进,并在多个方面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
决策与经济心理学的关系
决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与经济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芝加哥布斯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所进行的研究,既属于决策领域的探讨,也可视为经济心理学的议题。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分界线并不十分清晰。
决策心理学与经济心理学存在交集,然而,它们的重合度并不像行为经济学与经济心理学那样显著。每个学科都拥有其独到的研究角度和领域,尽管如此,它们之间的关联也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日常研究
日常决策和行为机制,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是研究中的关键议题。Thaler和Sunstein的著作《助推》,以及周晓林老师团队的研究成果,都聚焦于此。这些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经济实践,助力人们深入理解经济决策的流程。
这类研究不仅对理论领域有贡献,而且对实际应用也极为重要。研究这些行为背后的机制,能够给企业和决策者带来更为科学的决策支持,进而推动经济活动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中,中国经济心理学逐渐成长。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加入这一领域,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领域显得愈发重要。
我国经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独具一格,它试图运用成熟的研究手段来探讨中国的实际问题,例如辛自强老师对市场化进程与人际信任关系的探究。尽管目前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相对较少,但通过与金融和互联网企业的交流,我们发现经济心理学在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众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运用心理学方法的重要性。
你周围是否遇到过运用经济心理学来处理具体问题的例子?若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妨点个赞并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