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众多厂商争相发布智能眼镜,并宣称它们将是“下一代智能手机”。但遗憾的是,这些AI眼镜的续航能力不佳,很难实现全天候使用,这确实让人感到烦恼。
厂商踊跃入局
众多企业如Rokid、雷鸟、小度、INMO、Looktech等纷纷加入智能眼镜行业,市场顿时热闹起来。小度推出的智能眼镜款式新颖,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厂商们对智能眼镜市场抱有信心,认为其发展前景广阔。它们打算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在这个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续航宣传存疑
Looktech AI 眼镜的重量比雷鸟 V3 眼镜轻,标称续航可达14小时,但这样的数据让人不禁对测试条件和续航标准产生疑问。一些产品虽然宣称续航能力很强,但实际使用时往往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可能是商家为了吸引顾客而夸大了续航能力,而当消费者实际体验时,往往会感到失望。
应对策略多样
面对电池续航难题,厂商们寻求多样解决方案,“电量不足,充电补充”成为普遍选择。例如,雷鸟通过提升充电体验和加快充电速度来优化日常使用。高通公司推出的骁龙AR1 Gen1芯片,已成为AI眼镜制造商的普遍选择,确保了不同品牌AI眼镜的性能水平。然而,在基于该芯片进行产品设计及优化时,各厂商的策略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对充电的依赖依然强烈,使用起来并不十分便捷。
大量需求制约
大家渴望能随时与AI交流,却未意识到这背后需要庞大的计算和联网资源。多数AI眼镜通过结合本地和云端AI技术来确保使用体验。然而,与手机相比,AI眼镜没有大容量电池,计算和拍摄任务又很繁重,因此在高强度使用下,续航能力极差。比如,在旅行过程中,长时间使用AI眼镜拍照和进行语音交流,电量会迅速消耗殆尽。
厂商解决思路
厂商应对续航挑战,主要采取开源与节流两种策略。在节流层面,需等待芯片制造商推出性能优良的芯片,比如高通持续研发,同时厂商还需在软硬件上进行优化。至于开源策略,则需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这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就好比增加容器容量,在有限的空间内装载更多物品。
技术突破关键
若电池技术实现突破,AI眼镜的续航问题将不再是难题,转而成为提升智能体验的关键。当电池在不增加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提高容量,续航能力将显著增强。若某品牌成功研发出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并应用于AI眼镜,便能实现持久续航,从而让消费者使用更加方便。
你认为哪家电厂能最先解决 AI 眼镜的续航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